订购/客服 0512-65917170

抗体的基础知识

发布时间 [2025-09-26] 摘录人

抗体(Immunoglobulin,Ig)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所产生和分泌的可特异性结合入侵抗原(Antigens)表位的Y型蛋白质,也叫免疫球蛋白(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)。抗体的用途非常广泛,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,可以分为:抗体科研试剂;体外诊断试剂抗体原料;治疗性抗体(抗体类药物

image.png

抗体的结构

一、抗体结构

抗体单体呈“Y”字形,包含两条重链(分子量50~70 kDa)和两条轻链(分子量约25 kDa)。如上图,两条相同的重链与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,形成灵活的功能分区。

重链:哺乳动物 Ig 的重链一共有五种,分别对应天然的 IgA、IgD、IgE、IgG和IgM 五种抗体。不同的重链在大小和组成上有所区别, 大约 由450 ~ 550 个氨基酸组成。每个重链有两个区:恒定区和可变区。所有同一型的抗体其恒定区都是相同的,不同型的抗体之间则存在差异。不同 B 细胞产生的抗体 其重链的可变区不同,但同一种 B 细胞或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其可变区则是相同的,每一个重链的可变区都是大约 110 个氨基酸长度,并组成一个单独的Ig 结构域。

轻链: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轻链:每条轻链有两个结构域(恒定区+可变区)。轻链的长度大约为211~217 个氨基酸,每个抗体包含的两条轻链总是相同的。

Fab区(抗原结合片段)如上图位于“Y形双臂”,包含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(VH、VL、CH1、CL),通过互补决定区(CDRs)形成抗原结合口袋。CDR是抗体设计的重点,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。

Fc区(恒定片段):两条重链,决定了抗体的类型(IgG, IgA, IgM, IgD, IgE)。如上图由重链恒定区(CH2-CH3)构成Y形主干,可招募补体、结合巨噬细胞Fc受体,触发吞噬清除或炎症反应。

IgG的上述模块化结构与天然优势(半衰期长、穿透力高、低免疫原性),决定了IgG可通过基因编辑、片段重组或化学偶联,衍生出双特异性抗体、抗体片段、抗体药物偶连等新形式,为其工程化改造提供了理想支架

不同的结构决定了抗体的类型

image.png

 image.png

image.png

按照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,可以将抗体分为IgM(五聚体)、IgG(单体)、IgA (单体~四聚体) 、IgE (单体) 、IgD (单体);轻链包含2个功能区,恒定区(constant region,C)及可变区( variable region,V),重链功能区因抗体类型的不同而异:IgG、IgA 和IgD 含VH 、CH1 、CH2 和CH3 四个功能区;IgM 和IgE 含VH 、CH1 、CH2 、CH3 和CH4 五个功能区。可变区位于氨基酸链的N末端,又被称为Fv区,是与抗原结合的关键区域,其中高变区分布在三个可变的β折叠转角上,称为互补决定区(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,CDR)。IgG是人体中最常见的一类抗体,半衰期长、是抗体药物的主要模板


抗体药物大多基于IgG进行改造


二、抗体的主要特性

1、特异性

核心定义:这是抗体最重要的特性!指某种抗体只能与刺激它产生的那个特定抗原(或其特定部位,称为表位)发生高度专一的结合。

机制:由抗体可变区(尤其是高变区/互补决定区)的独特三维结构决定,该结构像“锁”一样,只能匹配特定抗原的“钥匙”(表位)。
意义:保证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和区分海量不同的外来物质(如不同的细菌、病毒株、毒素)和自身异常物质(如癌细胞),避免误伤自身正常组织(免疫耐受)。
2、多样性
核心定义:指免疫系统有能力产生数量极其庞大(理论上超过10亿种)、针对不同抗原或不同表位的特异性抗体。
机制:由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重排(V(D)J重组)、连接多样性、体细胞高频突变等机制共同产生。
意义:使机体能够应对自然界中无穷无尽、不断变异的病原体。是适应性免疫的基础。
3、亲和力
核心定义:指单个抗体分子(通过其一个抗原结合位点)与单个抗原表位结合的强度。是两者之间结合力的总和(如范德华力、氢键、疏水作用、离子键)。
意义:亲和力越高,结合越牢固、越不容易解离。在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,抗体亲和力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反复刺激而逐渐升高(称为亲和力成熟),产生更强效的抗体。
4、亲合力
核心定义: 指整个抗体分子(通常具有多个抗原结合位点)与整个抗原分子(通常具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表位)结合的总强度。

机制: 由于抗体通常是多价的(如IgG有2个结合位点,IgM有10个),当一个结合位点结合后,其他结合位点结合同一抗原上的邻近表位会更容易,产生协同效应,大大增强总的结合强度。

意义: 亲合力效应使得抗体能更有效地结合、聚集(凝集)和清除带有重复表位的病原体(如细菌、病毒颗粒),形成大的免疫复合物便于吞噬清除。
5、效应功能:
核心定义: 指抗体在结合抗原后,其恒定区(Fc段)所介导的、清除抗原的一系列生物学活性。
主要效应功能:
中和作用: 直接结合病毒或毒素,阻止其侵入细胞或发挥毒性。
调理作用: Fc段结合吞噬细胞(巨噬细胞、中性粒细胞)表面的Fc受体,促进吞噬。
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: Fc段结合NK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,触发效应细胞杀伤被抗体标记的靶细胞(如病毒感染细胞、肿瘤细胞)。
激活补体系统: 经典途径中,抗体(主要是IgM和IgG)结合抗原后,其Fc段可结合并激活补体C1q,启动补体级联反应,导致:a) 病原体被直接裂解;b) 产生调理素促进吞噬;c) 招募炎症细胞。
穿越胎盘/黏膜: IgG的Fc段可结合胎盘滋养层细胞的FcRn受体,将母体抗体传递给胎儿,提供被动免疫。sIgA可通过黏膜分泌,在黏膜表面发挥局部免疫作用。
6、类别转换
核心定义:同一个B细胞克隆,在免疫应答过程中,在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下,可以改变其产生的抗体重链恒定区的类型(IgM -> IgG, IgA, IgE),从而改变抗体的类别/同种型。
意义:不改变抗体的特异性(可变区相同),但改变了抗体的效应功能(Fc段不同)和分布(如IgA在黏膜,IgE在抗寄生虫和过敏),使免疫应答更加适应不同的病原体入侵部位和清除需求。

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《刘小米的线圈本》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